2003年,陳在元離開供職多年的食品加工廠,只身來到廣東,開過快餐店、彩票投注站、服裝店,甚至擺過地攤。輾轉一年過去了,陳在元依然兩手空空。后來,有朋友推薦他做面食,陳在元覺得有理,于是根據朋友的介紹,找到穗華,買回到一臺小功率的面條機,在臨近學校的地方開起了“元元面館”。陳在元原來做過食品加工,深知食品生意的天地就是味道差,創業失敗多次的他,不敢再沖動行事,開張營業前,他四處拜師學藝,掌握好一套做面食的手藝后,又對店鋪進行了簡約裝修,主打明朗干凈,力爭讓學生舒心,家長放心。
一切準備妥當以后,陳在元沒有立即開業,他找來一幫朋友,免費嘗吃兩天,水煮炒涼拌,陳在元花樣不盡,朋友們吃得不亦樂乎,吃到最后一個晚上,酒過三盅,朋友們只給了他一個建議:多招兩個員工,明天開張。
陳在元心里有底了。為了達到宣傳效果,陳在元又印了300張宣傳單,上面寫著“小店開張,免費一天,歡迎品嘗”,等學校放學時,全部派給路過的學生。
面條好,手藝好,宣傳好,陳在元的“元元面館”開張第一天支出成本3000多元。放長線才能釣大魚,現在的付出肯定會在以后賺回來,陳在元心里暗喜。果然,隨著“元元面館”的被知率逐日擴大,陳在元的收入也漸日飆升。第一個月,不算第一天免費嘗吃的支出和店租,在元就收回了買機械的費用。
再好的手藝也有人挑剔,營業三個月后,有學生家長來詢問,他們擔心陳在元的面館無證經營,不衛生等。為打消他們的顧慮,陳在元一一向他們展示自己的營業執照和衛生證明,并在每天夜晚打烊后全面消毒一次。在他的小店門前,每天都會掛著一張紅牌子,上面寫著:“已全面消毒,請放心食用。”
同時,陳在元又采取學生的建議,推出月票,優惠卡。比如優惠卡,只要顧客累計消費500元,就可辦理實名優惠卡,享受9折優惠。這樣一來,陳在元的生意越來越好了,不僅學生光顧,附近的居、來往的路人也會常常過來消費。
2005年,陳在元靠“元元面館”已經賺到了50多萬元。一天,陳在元躺在床上看著印滿數字的存折出神時,他哭了,為自己的辛苦和成功。同時,他腦海里又萌生了一條偉大路線:轉讓面館,另找店面,擴大經營。
陳在元買回一張地圖,對市區進行了區域劃分,并實地考察了各區域的消費水平和來往主要人群的消費習慣,從中選出了一個120多平方的店鋪。該店鋪附近有新貴小區、學校、商業街和寫字樓,需求缺口大,消費能力強,是一個集辦公、生活、商務洽談的好地方。
新店鋪進重新裝修后,起名“在面館”,一次可以容客120人。陳在元立馬又來到穗華機械,一次性買了三臺大功率的面條機。他相信穗華,以前開“元元面館”,用的就是穗華的機器,該機器體積小、效率高、軋面質量好,操作方便,做出來的面條口感好,韌性足,滑而不膩,大小適宜。萬事俱備,只等開張了。陳在元請來舞獅隊,找來親戚朋友,并和“元元面館”的老板達成協議,邀請“元元面館”的老顧客,一起參加新店的開張儀式。
為了做好宣傳,陳在元又請人四處派發傳單,并到當地日報買下了1/4的版面做廣告。沖著“開業首日,全場免費”的口號,大家伙都往陳在元的“在面館”跑。
“在面館”主營傳統面食,同時兼做餃子云吞。熟悉飲食的陳在元還另辟蹊徑,創下了“水果+面”、“海鮮+面”、“同心面”等吃法。特別是“同心面”最受顧客歡迎,該面式是一根面條做成一碗面,長達一米多。許多情侶過來“在面館”,目的就是一起吃一根面,以表同心。
“在面館”生意非常紅火,用附近的飲食店老板的話說,“簡直火到我們每天只能抓虱子”。半年過去了,陳在元不僅收回了成本,每個月的營業額還在不斷攀升,到2008年,他的收入已累積過百萬。現在,他又把他的“面抓”伸向步行街,主要面對喜歡逛街的男女老少。得知陳在元要擴大經營的消息后,步行街附近的飲食店老板開始愁眉苦臉了,有的甚至改頭換面,買起了衣服。
陳在元的偉大路線不只是開面館,他還準備買十幾臺面條機回來開面食加工廠,向全市開面食店、買面條的個體戶供應面食。“機器還是買穗華的,老客戶,大品牌,放心。”說起買什么牌子的機器時,陳在元笑了。
據說,陳在元對穗華機械情有獨鐘,去年回家過春節時,有親戚向他借錢開快餐店,他就給親戚送了一臺穗華面條機,并意味深長地說:“相信我,好好利用,它將是你的錢泵。”